史部。正史类
△史记(汉司马迁)
周密《齐东野语》摘《史记》、《司马相如传赞》中有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语;又《公孙弘传》,有平帝元始中诏赐弘子孙爵语。又焦《笔乘》摘《史记》、《贾谊传》中有贾嘉最好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语。
《史记》谊《传》,当以贾嘉者最好学能世其家与余通书句结,而末一句乃后人所加,故《汉书》亦惟云嘉好学世其家,无孝昭时为九卿语也。
今本《史记》、《平津侯主父偃传》后,另行低一格载元后此诏,徐广注以为后人所写附者。且此诏突然以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起头,亦不详其为何时何代,惟《汉书》有元始中诏修功臣后云云。至相如赞及《贾谊传》,则本文痕迹宛然,显系后人羼入。
咸丰丙辰(一八五六)三月初一日
偕莲士观宋椠《史记》,纸墨极古,字画亦不类明人影本。卷首有宁河王邓氏藏书印,乃邓愈后人。又有景濂二字印,或即是宋金华,惟书中殷字俱缺笔,而胤字顼字俱不缺,殊不可解。又细阅其每册均有方印二寸许,皆剜去之,其迹宛然,疑是内府官书窃出而灭其图志者。然书被补抄,大是恨事,收藏家亦当品之中驷也。
咸丰丙辰(一八五六)五月初三日
《史记》、《司马相如传赞》末有扬雄语,《贾谊传》末有孙嘉孝昭时官九卿,《公孙弘传》末提行载元始中太皇太后诏一节,自南宋人王楙周密辈已疑之,固是后人羼入。予又读《楚元王传》,末叙文王子孙,直至地节二年,王纯谋反自杀国除,此事尚未经人指出。而王纯实未尝谋反。据《汉书》纯立十六年薨,谥节王,子延寿嗣。宣帝即位,与武帝子广陵王胥谋反,立三十二年国除。《诸侯王表》亦同。明是《史记》乖谬,皆褚少孙所补者也。
咸丰辛酉(一八六一)八月初二日
因校《贾子》,遂并校《史记秦始皇本纪》。王氏鸣盛谓赞中所载《过秦论》上篇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至攻守之势异也,为后人所羼入,此徐广注可据,其说是也。谓赞末所附周历已移仁不代母一篇,其向使婴有庸主之才句,上贾谊司马迁曰,司马迁三字是衍文,其秦之积衰句上当有司马迁曰四字,非也。周历已移一篇,上冠以孝明皇帝十七年十月十五日乙丑曰,乃明帝问班固论贾谊司马迁所言是非之文后人所附入者,徐广注及《索隐》言之甚明。班固以贾谊责子婴而司马迁取其说,故先列贾谊司马迁曰云云。秦之积衰以下,乃班驳贾马语也。
同治癸酉(一八七三)十二月初一日
钱竹汀《养新录》论张守节《史记正义》合汜泛为一字,遂列汜字有四音之误。臧拜经《日记》以王观国《学林》知汜水当音祀,而不知南汜之当音凡。又以汜泽汎城相混,因为分而疏之。《左传》成四年晋伐郑,取汜祭之,汜音祀,汉河南郡成皋之汜水也。孔氏《左传正义》颜氏《汉书注》皆辨之甚皙,今河南开封府汜水县西有汜水者是。《左传》僖二十四年王出适郑处于汜之汜,音凡,汉颍川郡之汜城,所谓南汜也。陆氏《左传释文》苏林《汉书注》皆音之甚明,今河南许州襄城县南一里汜城者是。《左传》僖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秦军汜南之汜亦音凡,汉河南郡中牟之圃田泽,杜元凯所谓东汜也,《释文》亦音凡,今河南开封府中牟县西圃田泽者是(成七年楚子重伐郑师于汜。襄二十六年涉于汜而归,皆襄城之南汜也。襄九年诸侯伐郑,甲戌师于汜,此中牟之东汜也。惟昭五年郑伯劳子荡于汜,杜注及释例皆不言南汜东汜。以子荡自楚归推之,亦当是南泛,盖郑之南竟近楚也。故臧氏系之汜城。)《史记》、《高祖本纪》即皇帝位汜水之阳之汜,音敷剑反,在汉济阴郡定陶,今山东曹州府曹县北四十里有汜水与定陶分界者是。《春秋》隐七年天王使凡伯来聘,注汲郡共县东南有凡城,《释文》作汎城,汎亦音凡,汉河内郡共之汎亭也。今河南卫辉府辉县西南凡城者是。(左传昭二十二年王师军于汜,杜氏无注,释文音凡。臧氏以下文于解注洛阳西南有大解小解推之,则此泛亦周地,当即凡伯之汎在。)臧氏之学,颇嫌饾饤,繁而寡要,此数条折衷诸说,剖断详明,极有功于经学史学。汜水之汜,今河南公私皆读如祀,而经籍反致轇轕者,则由陆氏《释文》误音凡始。予案《山海经中山经》浮戏之山,汜水出焉。北流注于河,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浮戏山者,《水经注》谓即方山,方山今在汜水县东南。汜从巳,《说文》已为它(即蛇字。)象形,因汜水出于此谷,故名曰蛇谷,可证汜之字从巳音同,已无疑矣。郭注蛇谷,言此中出蛇,望文生义,实为附会。至汜泽杜氏《释例》以为在中牟县,而僖三十三年郑有原圃注云:中牟县有圃田泽。两汉《志》中牟县皆有圃田泽,而不言有汜泽,臧氏谓圃田亦作甫田,甫巳一声之转,疑汜泽即圃田泽,其说近理。而洪北江《乾隆府》、《厅州县志》云,新郑县东北有东汜水,今涸。洪氏自当有所本,俟再考。
十二月初七日
秦三十六郡,裴骃谓河南上中地(案汲本有此五字盖误衍,监本王本皆无。)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晋书》、《地理志》因之,遂谓其后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为四十郡。王伯厚等皆从其说。近儒钱氏大昕据《汉书》、《地理志》,谓三十六郡是河东太原上党东郡颍川南阳南郡九江钜鹿齐郡琅邪会稽汉中蜀郡巴郡陇西北地上郡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南海长沙三川泗水九原桂林象郡邯郸砀郡薛郡,以内史为京师,别于三十六郡。鄣非秦郡,刘原父《汉书刊误》已辨之。黔中郡置于昭襄王三十年,而《汉志》不之数,故取南海桂林象郡以易裴说。段氏玉裁《说文注》力主钱氏之言。全氏祖望则去内史,而列东海黔中楚郡;又谓九原在三十六郡之外,而当取《水经注》之广阳郡。王氏鸣盛则数内史,而云其二当阙疑,以黔中鄣郡为不在三十六郡之内。金氏榜、洪氏亮吉则去内史而数鄣郡黔中郯郡。金氏榜说见《礼笺》。姚氏鼐则云,南海桂林象郡不当数。梁氏玉绳则数内史黔中及广阳。(亦据水经漯水篇注。)折衷诸说,则钱氏是也。盖自裴氏泥于史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始皇二十六年,而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在三十三年,故谓此三郡不在三十六之数。抑知《汉志》明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足见秦一代定制,止三十六郡,无所谓四十郡也。无论史家叙事,往往总括前后,不必拘定年次。若以二十六年为断,则是年仅因灭齐置齐郡琅邪两郡,其余多置于二十六年以前及惠文昭襄庄襄之世,并有为六国旧所置者。且史文于三十三年,但云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郡,以适遣戍,不云始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也。故徐广注云,五十万人守五岭,明为发罪适之人,以戍守三郡,非至此始置郡。其曰陆梁地者,谓三郡时有陆梁不靖之徒耳。(索隐正义说皆同。)况裴氏所数之九原,全氏谓其置郡当在三十三年蒙恬辟河南地之后,则裴说亦不能以二十六年为限断也。若内史则必不得侪于列郡,《汉志》甚明,郡各置守,而内史不名守也。鄣郡,班氏于丹阳下不称秦置,明是楚汉之间分会稽置,犹吴郡之比也。楚郡则秦以庄襄王名子楚,故讳楚字。《始皇纪》于楚皆改曰荆,而《楚世家》云灭楚名为楚郡者,谓灭去楚名,下楚字乃三字之误,《集解》引孙检注可证。(王本注些二郡,各本皆误作秦郡,此由校者不解三郡之义,疑为秦字烂脱之故,而后人又以向无秦郡,遂迳改正文为楚郡矣。)东海《班志》明言高帝置,陈胜周勃传所称东海守及东海郡,皆不足据为秦制,故《高帝纪》又称为郯郡,明是秦末及楚汉之间随时分易,犹东阳郡之比也。黔中虽见《楚世家》及《秦本纪》昭襄王三十年伐楚取江南为黔中郡,而次年即云楚人反我江南,《正义》谓黔中郡反归楚,盖自后秦不复置,故《班志》武陵郡下不载,是亦如新城巫郡之比,为楚旧郡而秦旋废也。广阳《汉志》言昭帝改燕国所置,郦注云,秦灭燕以为广阳郡,不知所本,亦恐不可信也。夫可证《史记》者,莫如《汉书》,班去司马时代不远,图籍具存,(班志两引秦地图。)不此之信,而横求单文孤证,出此入彼,强以足数,皆臆说也。故钱氏谓以志解志,自持其说甚坚;两与谈阶平书及与姚姬传书,皆反复详辩。段氏谓其说确然不易,而姚氏范《援鹑堂笔记》载《集解》三十六郡之说,亦以《汉志》为据也。
光绪丙子(一八七六)正月廿六日
校太史公书及《汉书》、《张良传》。四皓之名,《史记》有之,而《汉书》不见。班氏于史公书虽有所删节,大率闲文不急之事,若此则非所应删,疑《史记》亦本无之,后人取它书附益者也。盖四皓不必实有其人,所谓须眉皓然,衣冠甚伟者,不过一时宾客,耸动观瞻,高帝藉以塞戚夫人之请。岂真惮其羽翼太子哉,故史家皆等之传疑荒忽,后人侈张其事,既傅其姓号,又妄造名字,且有为作碑祠神坐者,所谓卮言日出。而疑之者或谓是子房所假托,或谓史公好奇傅会,皆非也。
光绪己卯(一八七九)正月初四日
校《史记》、《龟列传》,其衍宋元君得龟事二千五百余言,古今奇作也。其用韵或三句,或两句,皆因其自然,多存古音,而传写颇有误衍者,不能尽正也。
光绪己卯(一八七九)五月二十四日
《史记》、《荆轲传》,刺客曹沫事不足信,聂政则盗也,专诸乃乱贼,惟豫让荆卿不失为义。燕秦敌国也,丹与荆卿出万死一生之计,冀存社稷,非严仲子以一己之憾仇其国相,几并死其君者可同年语也。故聂政真盗,史公于《六国表》亦明著之。《纲目》以荆卿与政同科,其谬已甚。今之自附讲《春秋》之义者,尚拾紫阳之余唾,是夏虫之语冰矣。丹与荆卿田光高渐离诸人事,足以增长气义,故为甥侄言之。史叙荆卿事较《国策》为详,卿与渐离皆具本末。其论曰,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则《史记》此传非取之《国策》,而中垒《战国策叙》言取中书余卷及国别者八篇,以次相补,除其复緟,其书名又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等之异,是《战国策》一书本杂掇而成,疑《燕策》此篇即取之《史记》而芟其首尾,以《国策》之体非纪一人之事,故删去荆卿始事,而径以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句起耳。《史记索隐》谓此传虽约《战国策》而亦别记异闻,非也。(史公谓世又言荆轲伤秦王非也,使国策先有明文,何必辨之?)
光绪癸未(一八八三)正月初七日
校《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竹书纪年》虽始出时事已难信,今本又屡经窜乱,非唐以前人所见之本,然如所载春秋以后事:威烈王六年,晋夫人秦赢贼幽公于高寝之上;十二年于越子朱句代郯,以郯子鹄归,十七年,田悼子卒;安王九年,晋烈公卒,子桓公立;十五年;晋太子喜出奔;二十三年于越迁于吴;二十六年;越人杀太子诸咎越滑,吴人立孚错枝为君;此等皆足以补正史表(其以赧王为隐王,盖赧非谥。史记赧王名延,延赧一声之转,隐其谥也。)
光绪戊子(一八八八)九月初一日△史记志疑(清梁玉绳)
梁氏《史记志疑》,竹汀钱氏亟称之。其考订训诂,固多可取,而颇多锢于学究识见,强解三代以上之事。最谬者辨禹无葬会稽事一条,尽翻《国语》、《管子》、《墨子》、《吴越春秋》、《越绝书》、《水经注》及本书之说,而独据《论衡》之颇辞,杜注《左传》涂山之孤解,谓禹时会稽在荒外,何由巡狩至此?又据《路史》言涂山亦有会稽之名,而并欲移会稽于濠州,且力辨舜葬苍梧之诬。岂知古圣王勤民忧物,不遗遐远,桐棺薄葬,随地而安,不必如后世营卜山陵,重烦人力。《国语》、《管墨》,皆出周时,三代所传。章章如是。许氏《说文》,最称谨慎,间引经传,必致确且精。其山部嶷下云,九嶷山也,舜所葬,在零陵营道。系部绷下引《墨子》曰,禹葬会稽,桐棺三寸,葛以绷之。山部下云,会稽山也。可知舜禹葬处,古无异说;而涂山本在会稽,汉时经师已言之。杜预谓在寿春,不过相传别说,(说文涂下云一曰九江当涂也。)亦不得以郦氏之驳为非。《汉书》刘向上疏,言尧葬济阴,舜葬苍梧,禹葬会稽,不改其列。殷汤无葬处,使禹葬稍有可疑,子政必不别白言之。王仲任汉之陋儒,所言多诞;罗长源所述尤无稽。曜北信所不当信,又杂引唐人柳宗元郑鲂之说以尽黜载籍徵信之言,是以沟犹瞀儒,不出方隅之见,而妄测古人,何其舛也。至谓句践非禹苗裔,闽越非名践种族,又不知谁授以世系矣。涂山与涂山是两地。涂山自在会稽,因此山而特制涂字。涂山则在汉为九江当涂,有晋为淮南寿春。(晋志淮南郡下亦有当涂县,注云古涂山国,而杜氏云在寿春东北。案寿春今为寿州,当涂今为怀远县,地界相接,非今江南太平府之当涂也。)在唐为濠州,乃古涂山氏之国,禹所娶者。涂涂古今字,后人牵合涂涂而一之,致滋异说。《汉书》、《地理志》九江当涂下,应劭注曰:禹所娶涂山氏国也;其文甚明。会稽禹陵,事无可疑,越为少康少子无余之封,历古讫今,更无异说。至以余姚为舜后支庶所封,而附会历山舜井渔浦诸地则妄矣。《汉地理志》,《续汉郡国志》,于余姚下皆无注。盖余姚如余暨余杭之比,皆越之方言,犹称于越句吴也。姚暨虞剡,亦不过以方言名县,其义无得而详,安可以姚虞之字有关于舜,遂谓重华居此耶?
同治己巳(一八六九)七月十一日
《史记》、《酷吏传》置伯格长以牧司奸盗贼,梁氏《志疑》云牧乃收之讹,司即伺字。予昨所购本为高邮王氏藏书,于牧乃收之讹五字,以墨笔勒之。考《读书杂志》云,《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引之曰,收当为牧字之误。《方言》监牧察也。《周官》禁杀戮注,司犹察也,凡相监察谓之牧司,《周官》禁暴氏,凡奚隶聚而出入者则司牧之戮其犯禁者,亦引《酷吏传》此语为证。梁氏因《汉书》、《酷吏传》作收司,颜《注》谓收捕司察奸人,故据以正《史记》。王氏谓必先司察而后举发,举发而后收捕,不得先言收而后言司;其说是也。王氏《杂志》序中颇称《志疑》之细密,而书内抹勒处甚多,前辈论学虚心而不相假借如此。
光绪丙子(一八七六)正月廿五日△汉书(汉班固)夜读《汉书》、《霍光传》,书其后云:
昔人以愿辅幼主,任天下之重,废昏立明,与伊周比。呜呼,光诚社稷臣,不当牵于私爱,匿妻之弑君母。既慝矣,不当复纳女后宫以图宠利;然则光废昌邑之私心见矣。夫昌邑虽非贤,亦无大恶迹,何至并从官而诛之也。既废之公矣,何至引延年,要杨敞,以劫制为也。昔固有疑昌邑与从臣有密谋,光因之废立者。余读《杨敞传》,至敞妻语敞曰:君不从,祸且不测,辄废书叹曰:当日情势如此,光之罪其足疑耶!然则光特以权术挟主者耳,广树子姓,不以盛满为惧,仇怨浸盈,自取夷灭。史称光不学无术,呜呼其术也!其不学也!哀哉。
咸丰甲寅(一八五四)八月初一日
夜读《汉书》、《王莽传》。方望溪《书王莽传后》谓此传尤班史所用心,其钩抉幽隐,雕绘象形,信可肩随子长,而备载莽之事与言,则于义无取。莽之乱名改作,不必有徵于后,其奸言虽依于《典诰》,犹唾溺耳。徒以著其张为幻,则举其尤者以见义可矣,而喋喋不休,以为后人诙嘲之资,何异小说家。汉之朝仪礼器,一切阙焉,而具详莽所易职官地域之号名,不亦舛乎!云云。余谓莽僭号十六年,孺子婴居摄二年,又平帝五年,政皆由莽,合二十三年之事,惟于一传见之,固不得不详尽。若汉之朝仪礼器,则自有志,又散见于霍光韦元成诸传,不得以此为讥。唯备载莽书奏,及诸颂莽功德之言,其中如张竦为陈崇请益莽国奏,累五六纸,皆浮辞讇语,令人发指,有污简牍,郑樵《通志》尽删之为善也。
咸丰丁巳(一八五七)八月三十日
阅《汉书》、《诸侯王表》、《王子侯表》、《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若王陵谥武侯,公孙弘谥献侯,皆本传所不载,幸见于表。惜其中讹错脱落者亦不少。如周纟本传日谥贞候,而表作制字。谥法无制字,而《功臣表》又有高宛制侯丙猜。其他字之僻异者甚多,如衍侯(王子侯表、又功臣表有乐成式侯、土军式侯。)式王(济北王传。)侯(王子侯表,音斯。)敦侯(王子侯表,颜注又作敫,古穆字。)敷侯(王子侯表。)子侯(王子侯表,功臣表。)息侯(王子侯表,疑思字之讹。)只侯(功臣表,疑祁宇之误。)刻侯(功臣表。)思阝侯(功臣表,音。)等,皆不得其义。又若谥终者,ガ文终候外,《王子侯表》江都易王子有秣陵终侯缠,《功臣表》王陵孙有安国终侯ヵ。谥原者,《王子侯表》自川懿王子剧原侯错以下,得此溢者凡十余人。按《谥法解》思虑不爽曰愿,无原字,疑原侯皆是愿侯之误。《功臣表》戈阳节侯任宫孙有愿侯恽,尚作愿字也。余若《王子侯表》有勤侯,《功臣表》有端侯,二字后世屡用之,实为谥法所未有。汉世诸侯王得恶谥如炀刺荒缪等字者甚多,犹存古制。其常用之谥,则有夷顷质节四字,盖亦如后世之通谥耳。又按谥法爱民在刑曰克,汉功臣有隆虑克侯周灶;彰义掩过曰坚,汉功臣有临辕坚候戚鳃,皆古今所仅用者。
咸丰辛酉(一八六一)七月十三日
《汉书》、《刘德传》,德封阳城侯,传至孙庆忌,复为宗正太常,薨,子岑嗣,为诸曹中郎将列校尉,至太常,薨。传子至王莽败乃绝。而《恩泽侯表》,阳城缪侯刘德以宣帝地节四年封,封十年薨,子节侯安民嗣,十八年薨。子侯庆忌嗣,二十一年薨。居摄元年侯飒嗣,王莽败绝,与传不合。案宣帝地节四年至孺子婴居摄元年,计隔七十年,而《侯表》自德至飒仅四十九年,差二十一年,则庆忌后自宜更有一代。考《百官公卿表》,平帝元始三年,城门校尉刘岑子张为太常,与传合。(子张岑字。)表虽不言阳城侯,然西汉为太常者皆列侯,表例有爵无官者书爵,有官者虽有爵但书官,岑以列校尉为太常,故具官不具爵。岑后至元始五年由太常为宗伯,时王莽改宗正为宗伯,传不言为宗伯,则偶失之,而《恩泽侯表》脱去岑一代无疑矣。
红侯刘辟︹,年八十,由卫尉为宗正,子德两为宗正,德子向由谏大夫为宗正,德孙庆忌为宗正,庆忌子岑由城门太常为宗伯。五世宗正,自来所未有。
汉高祖兄仲封代王,为匈奴所攻;走归长安,贬为合(亦作。)阳侯,子濞始封吴王。《史记》、《汉书》纪传表皆同。《汉书诸侯王表》载仲以孝惠二年薨,亦不称谥。案《汉书平帝纪》五年,诏曰吴顷楚元之后。师古注,吴顷谓高帝之兄仲也,初为代王,后废为合阳侯,而子濞封为吴王,故追谥仲为吴顷王,顷读曰倾云云。然则纪及年表皆偶失载耳。(仲名喜。)高祖以其嫂釜之怨,不封兄子,太上皇为言,始封羹颉侯,而仲封代王,乃弃之边境以当盛疆之匈奴。及匈奴来攻,仲自归雒阳,本无大罪,乃废力为侯。盖尚以治产业不如仲力之言,耿耿于心耳。光武亦有兄仲,追封谥为鲁哀王。
八月初二日
《汉书》、《成帝纪》,绥和元年,罢部刺史,更置州牧。《哀帝纪》,建平二年,罢州牧,复刺史。而《百官公卿表叙》,言哀帝元寿二年,复为牧。《哀帝纪》失书。
《平帝纪》,元始四年,尊孝宣庙为中宗,孝元庙为高宗。《王莽传》,平帝崩,奏尊孝成庙曰统宗,孝平庙曰元宗。《后汉书》、《光武纪》,建武十九年,追尊孝宣皇帝曰中宗。盖中兴初以中宗等庙号皆新莽柄政时所尊,故尽去之,至是始复中宗之号,而高宗等终不复。章怀于《光武纪》注,失引《平帝纪》及莽《传》,而引《汉宫仪》。光武以元帝为父,宣帝为曾祖,故追尊及之。此说殊谬。汉制有德者庙称宗,世祀弗毁,未尝论远近。若曾祖即当称宗,则元帝尤近,何不复高宗之称乎?况宣帝乃元帝父,光武为景帝六世孙,于成帝世次为兄弟;元帝为父,宣帝为祖,非曾祖。又云光武于哀帝为诸父,于平帝为祖父,哀平皆元帝庶孙,系兄弟行,光武于平帝亦为诸父,此注所引世次皆误。
高祖兄仲,以代王贬合阳侯,后以子濞封吴王,追谥仲为吴顷王,见《平帝纪》。而《高帝纪》、《诸侯王表》、《吴王濞传》皆失书。《史记》亦不载。(平帝纪元始五年诏书高祖兄弟吴顷楚元之后云云。)
八月二十七日
读《汉书》。《汉书》向号难读,故马融伏合从班昭受之。今世所行者只小颜注,而疏漏叠出,且亦刊落不全。予读《孔光传》有云,领宿卫供养,行内署门户,省服御食物。颜注以行内为句,谓行在所之内中,犹言禁中,其义甚牵强支离。予以意读作行内署门户为句,谓行者巡行也;内署,尚方宫府也。《朱博传》,博谓尚方禁曰,冯翊欲洒卿耻,擦试用禁。予谓用禁之禁,当作卿,博对禁言,不应上句称卿,下句呼名也。又初博以御史为丞相,封阳乡侯,玄以少府为御史大夫,并拜于前殿。予谓上已有博代光为丞相、封阳乡侯食邑二千户之文,此处记与张玄并拜闻钟音事,不得复出封阳乡侯四字,此必是后人妄加者。《翟方进传》,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方进读经。博士受《春秋》,其文几不可句读。予谓经字当是从字之误,此处当读织屦以给方进读为一句,从博士受《春秋》为一句,经字盖涉上文至京师受经下文经学明习而误者也。又绥和二年春,荧惑守心。李寻谓方进曰,万岁之期,近慎朝暮。颜注万岁之期谓死也。予谓下文有郎贲丽善为星言大臣宜当之语,则万岁之期,当指宫车晏驾之事,故贲丽言可移于大臣,上即召见方进也。又王莽依《周书》作《大诰》,有云予惟往求朕所济度,奔走以传,近奉承高皇帝所受命。颜注以奔走为句,谓我当求所以济度之故,奔走尽力,不惮勤劳。予谓如此则文义不通,且亦不成句,当读予惟往求朕所济度为一句,奔走以傅为一句;予惟往求朕所济度,即《周书》之予惟往求朕攸济也;奔走以傅,谓奔走以傅相之也,即《周书》之敷贲也。(后日阅王西庄十七史商榷及王石渠读书杂志,则孔光传一条翟方进传万岁一条已见西庄说,朱博传擦试用禁一条王莽传济度一条已见石渠说,皆与予同。)
同治甲子(一八六四)六月十八日
《汉书儒林传序》载公孙私等奏,有云,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谊,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浅闻,弗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不足,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请著功令。此段文义,晦窒难详。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十五字,尤不可解。颜注云言治礼掌故之官,本以文学习礼义而为之,又所以迁擢留滞之人,亦迂曲不明。今以意揣之,以治礼掌故,以字上当脱一臣字。文学二字,当在掌故之下,盖本作臣以治礼掌故文学,以礼义为官,迁留滞,治礼掌故文学。三官者,诸卿掾属之名。《平当传》,当少为大行治礼丞,功次补大鸿胪文学。(大行鸿胪本一官,百官公卿表,景帝更秦典客为大行令,武帝更名大鸿胪。又云,典客嚼官有行人,武帝更名大行令,是则平当始为大行令丞属,后转为卿属也。)《儿宽传》以射策为掌故,功次补廷尉文学卒史。《黾错传》,以文学为太常掌故。盖诸掾以掌故为大,文学次之,治礼又次之;而外郡亦有文学。《续汉书志》注引《汉官》曰,太守官属有百石卒史二百五十人,文学守助椽六十人,《汉书》列传多有言补郡文学者。《黾错传》应劭注,掌故六百石吏,主故事。《儿宽传》,苏林注,卒史秩六百石,旧郡亦有也。臣瓒注,汉注卒史百石。师古曰瓒说是也。予疑掌故之秩,亦不应至六百石,六字或亦有误。至治礼之秩,史注俱无明文,而此下云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又云比百石以下,所云其秩者,即指治礼等之秩也。寻公孙弘此奏之意,以为诏书律历之颁下郡国者,往往具天人古今之谊,其文尔雅,其辞深厚,而郡国小吏,浅闻不学,弗能究宣诏旨,以明布晓谕于下,因思诸卿属治礼掌故文学,以礼义为其官职。但其迁徙甚留滞,不若选择其中,以补左右内史大行及郡太守之卒史,先用记诵多者,若不足,则更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又用掌故及文学以补郡属,中二千石,即指左右内史大行三官也。左右内史后为左冯翊右扶风,时尚未更名,以其治三辅地,与郡太守同,恐小吏不究诏意,故用治礼掌故等以补卒吏。大行即大鸿胪,以汉制鸿胪主郡国邸,又掌外夷宾客,故亦更用卒史,俾得宣谕德意也。文学掌故,自是两官。上有云请太常博士弟子能通一艺者补文学掌故缺,亦谓补文学及掌故,古人连文言之也。云备员者,当如钱氏大听说,蒙上不足之文,谓或有不足,当以文学掌故充之,毋使缺额。颜注谓示以升擢之,非藉其实用者,非也。《平当传》,言少为大行治礼丞,功次补大鸿胪文学者,因其时大行已改为大鸿胪,而更名大鸿胪之属官行人为大行,仍属鸿胪。当初为行人之治礼,乃卿属之曹掾,后以功次转为鸿胪之文学,则列卿之曹掾也。予尝谓平津此议,关系学术,乃汉世一大制度,而文义茫昧,莫能考正,因参核传志,为疏通证明之。惜尚无左证,终不敢自信耳。(大行治礼丞□□□大行丞治礼□□□□□。百官公卿表行人署有令丞,□治礼,则□□有丞之称也。萧望之传,亦作大行治礼丞,误并与此同。东观记云,大鸿胪属官有大行丞一人,大行丞有冶礼员四十七人,主斋祠傧赞九宾之礼。司马彪续汉志,大鸿胪下大行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治礼郎四十七人,是则治礼者,盖今鸿胪寺鸣赞序班之职,不得以丞称。或萧平两传中丞字皆衍。)
七月初一日
读《汉书》、《五行志》,加朱二卷。此志多用刘向《五行传记》而兼采董仲舒刘歆京房之说。中垒以《易书春秋》推验阴阳,归本人事,虽间有附会支离,而学阐天人,明体达用,直逼江都。近儒王体堂谓刘向不通经,未免高论骇世。
七月初三日
夜加朱《汉书》、《五行志》一卷毕。此志颇有乖错复杂处,然伏生《洪范五行传》、京房《易传》、刘向《五行传记》、刘歆《左氏传说》,皆幸于此志存其梗略。欧阳大小夏侯之《尚书说》亦可考见一二,盖皆西汉经学大师所遣鳞爪,深可宝也。
七月初十日
加朱《汉书》、《赵充国辛武贤传》。此卷以赵卒同事西羌,故合作一卷,而于充国传末带叙武贤始末,结之曰子庆忌至大官,更以辛庆忌字子真提行独起,另为一传,此不特以庆忌贤迟其父,而《汉书》中若《张耳陈余传》、《陈平王陵传》、《张苍周昌赵尧任敖传》、《窦婴田纷灌夫传》,皆两传相连,若断若续,盖班氏史法如此也。
七月十六日
读《汉书》加朱《赵尹韩张两王传》一卷。班氏言汉世父子为宰相惟韦平两家,王厚斋讥其忘周勃周亚夫父子。予读《王吉传》,吉子骏为御史大夫,居位六岁病卒。翟方进代骏为大夫。数月,薛宣免,遂代为丞相,众人为骏恨不得封侯。骏子祟,平帝时代彭宣为大司空,封扶平侯。《于定国传》,定国为丞相,封西平侯,薨,子永嗣,官至御史大夫。上方欲相之,会永薨。按成帝绥和元年,以何武言,置三公宫,改丞相为大司徒,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各置官属,禄比丞相,皆封侯。而其先御史大夫位上卿,掌副丞相,虽并号两府而次丞相一等,不得封侯。于永为御史大夫,以成帝阳朔三年;王骏以鸿嘉元年。(于永为大夫二年卒,少府薛宣代之,四月宣为承相,骏代之,五年卒。)俱在何武奏更之前,故不得与韦平媲美也。然汉世自三家外,应数于王父子矣。
七月十八日
诿《汉书》,加朱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一卷。《汉书》、《韩延寿传》御史奏延寿在东郡试骑士事,有云五骑为伍,分左右部军假司马,人持幢旁毂。王氏念孙《杂志》云,假司马千人持幢旁毂者,司马千人皆官名,见《百官表》。荀悦《汉纪》作假司马十人非。案此簿当读分左右部翠假司马为一句,千人持幢旁毂为一句。《续汉志》,大将军部下有军假司马,是军假司马四字连文为官名也。本书《百官》、《公卿表》西域都护下有司马侯千人各二人,小颜无注,千人盖即千夫长,此处言千人持幢旁车毂而行也。苟《纪》作十人,盖亦读司马为句,而言别以十人持幢。千人之名,《后汉书》屡见,或《汉纪》十人本千人之误,王氏以军字读句,误矣。(汉印中有校尉左千人,军假司马亦见汉印。)
七月十九日
夜点阅《汉书》、《窦婴田蚧灌夫韩安国王恢传》一卷。司马子长深恶武安平津两侯,然两侯皆有佳处,汉武之兴儒学,实以两人为首功。孟坚颇持平情,故《史记》、《魏其武安侯传赞》,右魏其而极贬武安,云武安之贵在日月之际,又云武安负贵而好权,杯酒责望,陷彼两贤,迁怒及人,命亦不延,众庶不载,竟被恶言。而孟坚云,婴不知时变,夫亡术而不逊,蚧负贵而骄溢,凶德参会,待时而发,以魏其灌夫武安三人并论,无所轩轾;其于平津,亦时致美辞,真不愧良史也。至此传删改《史记》处,则皆不如原本,予已于《汉书》眉间行间细评之。
八月三十日
加朱《汉书》、《司马相如传》一卷。此卷非取胡刻《文选》李善《注》及《尔雅》、《广雅》、《说文玉篇》诸书细戡,虽读百千遍,亦如不读也。
十一月十九日
夜校《武帝纪》。元朔三年昭曰:夫刑罚所以防奸也,内长文所以见爱也,以百姓之未洽于教化,朕嘉与士大夫日新厥业,只而不解,其赦天下。张晏曰:长文,长文德也。晋灼曰:长音长吏之长。其后宋人刘氏昌诗《芦浦笔记》言章子厚家藏古本内长文三字,作而肆赦,盖而误为内,肆赦皆缺偏旁而为长文,诏云其赦天下,意甚明。王氏应麟《困学纪闻》亦言,或云古写本作而肆赦。明人杨氏慎等皆从之,以为于下文尤为贯穿。而宋人无名氏《南窗纪谈》,又述许少伊右丞言江南旧本作而长吏,近时许氏宗彦谓内长文即文无害之意。予案张晏曹魏时人,晋灼晋时人,其注已解作长文。《梁书》刘之遴言鄱阳王得胡卢中《汉书》古本,识者已斥其伪妄,则赵宋时章所藏古本,从何得来?此是后人以意读改,托言古本,以欺于世,宋人之故智也。是时汉武屡诏求贤劝学,此诏虽为赦发,亦以百姓未洽教化,嘉与士夫日新厥业为言,则其意仍主文德。改长文作肆赦,与下赦天下语虽贯,而于诏意反不合,且其语亦太浅。改作长吏,似与上刑罚语相配,而长吏所以见爱,则尤浅直不成句,适成为南宋人文法耳。然内字必是而字之误,观张晋于内字皆无解,显然可知。而长文所以见爱者,即以长文德之意也。小颜据误本内作而字,不能校正,反曲为之说,致文义不通。宋人遂逞其私臆,纷纷妄改,许氏谓即文无害意,尤非。文无害者,见《史汉》、《萧何传》,谓其文深,无人能胜害之也,与此何涉?
同治戊辰(一八六八)十月初十日
班氏《答宾戏》云,说难既酋,其身乃囚,秦货既贵,厥宗亦隧。注应劭曰:酋音酋豪之酋,酋雄也。《说难》韩非书篇名。予谓说难既雄,句似无义,班氏此段文,极言策士干进之害。此酋即乃字,《说文》遒迫也,或从酋作遒。《诗》、《大雅》似先公遒矣,《毛传》遒终也,《尔雅》、《释诂》作酋。《释文》酋,郭音遒。是酋遒古相通借。韩非自以进说难而作《说难》,盖迫于进说也,故曰说难之情既迫,而其身乃囚矣,不当读作酋豪也。
十月十一日
《汉书》、《礼乐志》载唐山夫人房中歌,其冯冯翼翼之上,有桂华二字。刘氏《刊误》以为上章都荔遂芳育窳桂华十句之篇题是也。然华字与下光行芒章字俱不叶,盖华为英字之误。臣瓒注引《茂陵中书歌》,都鳄桂英,美芳鼓行,都骊即都荔;美芳亦下章篇题之名。此可证桂华当作桂英,其韵方协。
同治庚午(一八七○)闰十月二十七日
校正《汉书》两事。一《儒林传》满昌君都下,重君都二字,当是昌字,因文相次而误。君都乃满昌之字,与上文伏理脖君文法正同,故下即连叙昌理二人官位也。一《游侠传》东道它羽公子,它字上脱一赵字,当从《史记》赵他羽公子,是两人。羽姓出郑公子羽,《汉书》、《曹参传》有羽婴。公子乃其人名。《汉书》、《何武传》有杜公子,《儒林传》有大中大夫刘公子,盖皆以字为名,如薛汉字公子比也。
同治辛未(一八七一)五月二十一日
阅《汉书》、《百官公卿表》。班氏此表,例亦未能画一。其自三公将军外,有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水衡都尉已十一卿,又加之以三辅,则班氏固不限以九卿也。水衡都尉及三辅秩皆二千石,则班氏固不限以中二千石也。然太子太傅少傅将作大匠詹事大长秋典属国皆二千石,将作等四官皆号列卿,何以不列?是熊氏后汉表兼及诸官,未为违失,可卢一概去之,非也。
同治壬申(一八七二)五月十三日
校《汉书》、《地理志》。近日本不暇为此事,以昨检一音,勿见太原郡广武下云河主贾屋山在北,疑河主字有误。因考全谢山王石渠诸家之说,知为句注之误。王说甚博而精,竹汀西庄尚不及也。今日粗毕一卷,惜无钱献之吴卓信两家之书,共相参证耳。
同治癸酉(一八七三)十月二十五日
《汉书》汝南郡鲷阳。孟康鲷音纣。自方氏《通雅》据监本作纣红反,始以音纣为误脱二字。钱氏大昕深主之。段氏玉裁喜言合韵,而此字独主钱说。惟卢氏文招据《高帝纪》小颜注音纣为是;王氏引之更引七证以明之;然不过主《后汉书》章怀音《晋书》何超音《左传释文》音《太平御览》音皆作纣,及《玉篇》、《广韵》、《集韵》鲷下皆不收纣红反,又引东韵之与幽韵通叶者十余事。予向主钱段说,谓诸书之音皆因孟音已脱,相沿而误,凡地名异读者,《汉志》诸家所音,不可枚数,皆本其方俗,而要不外双声叠韵之通转。鲷从同声,可转为调,亦可转为投,必不可转为纣。王氏所举,亦惟从与由通,融与由通,居与穹叶,农与猫通,皆双声最近,而无与鲷纣可贴切比例者。今以《周缫传》封子应为郸侯,苏林郸音多,而明监本作多寒反例之,乃信纣下红反二字确是明人妄增,而王氏父子之说皆不可易也。郸侯之郸,《史记》、《周缫传索隐》引苏林音、《汉志》孟康音、《水经注》音、《汉表》小颜音,皆作多。自沈氏绎旃据监本作多寒反,全氏祖望、赵氏一清皆深主之。王氏念孙辨之曰:单声之字,古多转入歌韵及哿个二韵,《说文》驿从单声。而《鲁颂》、《驷篇》有驿有骆,音徒河反。《尔雅》瘴劳也,音丁贺反。《小雅大东篇》哀我惮人,《小明篇》惮我不暇,并音丁佐反。盖邯郸之郸自音郸,而沛郡之郸县,则音多也。其言已极精窍。又云:凡《汉书注》中所引汉魏人音,皆曰某音某,或曰音某某之某,未有曰音某某反者。予因检全部《汉书》,有音某某反者,皆小颜自注语,他人固无是也,益服王氏之精识细心,虽以钱之谨严,段之通博,犹未悟及此也。忆去年周荇农丈曾告予云:顷校《汉书》,得一好事,冈举《周缫传》郸字一条,独明监本作多寒反,而宋本汲本殿本皆误,予时既忘全赵之已有此说,又不忆王氏之言,然亦心疑之。惟语荇丈以单多双声可通转,明板恐未可据,而荇丈不之信。日后晤时,当备告之。
十一日二十一日
《汉书》、《五行志》水不润下一条,引京房《易传》云:颛事有知,诛罚绝理。(晋宋志皆作颛事者加诛罚绝理,有知乃者,加之字误也,此谓执事者诛罚过当,绝理句尚有脱字耳,续志误同。)大败不解,兹谓皆阴。解舍也。王者于大败诛首恶,赦其众,不则皆函阴气,厥水流入国邑。(续志晋宋志兹请皆阴下即接厥水句,无解舍至皆函阴气二十字。案上文兹谓狂,厥灾,水流杀人;又兹谓追非,厥水寒杀人;又兹谓不理,厥水,五谷不收;皆与此文法一例。解舍也等二十字,乃大败二句之注,不知何时混入正文。上文归狱不解注引张晏曰,解止也,此处解字与上异义,故注曰解舍也,盖亦师古所引旧注而传写失其名耳。又皆函阴气下有师古函读与含同八字小注,案上以皆函阴气释皆阴二字,故师古以函同含释之。然皆阴二字不成文义,疑本当作函阴,故旧注既以皆函阴气释函阴字,师古复以含释函字也。全书中师古并释旧注者虽所在多有,此则函字当本是正文,非注文耳。)惜此段脱误衍文甚多,《续志》及《晋宋志》亦同其误,不得尽正之。
同治甲戌(一八七四)十月二十九日
《汉书》、《食货志》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句。官首者,武功爵之第五级也。)先除,(句。先除上疑当有秉铎二字,秉铎者武功爵之第六级,谓爵秉铎者必先除吏也。但史记文亦如此。索隐读试补吏先除为句,俱属之官首。)千夫如五大夫。(千夫者,武功爵之第七级,五大夫者旧二十等爵之第九级。五大夫得复卒一人,千夫如五大夫,亦得免陪役。下文言兵革数动,民多买复及五大夫千夫,(自民多至此为一句),徵发之土益鲜。于是除千夫五大夫为吏不欲者,出马。足见复役者优于补吏,以为吏多得罪谪也。)师古注皆误。
《汉志》臣瓒注,引《茂陵中书》武功爵第十级曰政戾庶长,《史记》、《集解》亦引瓒注作左庶长。左庶长与旧二十等爵之第十级正同,此既别置其名,不应相混,而政戾二字,又不可解。王伯厚《小学钳珠》引《汉志》亦作政戾庶长盖其误久矣。
光绪乙亥(一八七五)六月十一日
《汉书》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汲本》、《五行志》、《外戚传》俱作涎字不误。钱氏泰吉谓吴免状所藏宋本亦作涎,惟《监本》、《评林本》及今官本俱作涎涎。案《玉台新咏》作燕燕尾殿殿,殿与涎《广韵集韵》俱同在三十二霰堂练切电纽下,是同音假借之字。后来俗本《玉台新咏》乃依误本《汉书》改作涎涎矣。
七月十四日
终日阅《汉书》。《地理志》会稽郡鄞下有镇亭,即今之天台山也。又云有越天门山,即今之南田岛也,明时为昌国卫。天台大山,不容自晋以前名不见于史志。盖镇亭天台皆音之相转。《大清一统志》云,镇亭山在奉化县西南一百里,山极高大,南自天台,西连四明,盖已明知为即天台山,而不敢质言之。观《文选注》引支遁《天台山铭》及《名山略记》,知天台之名,起于道佛之书。东晋风流,崇尚释老,铺叙山水,精蓝名刹,点饰为工,于是天台既名,而沃洲天姥之号,日以纷衍,无复知有镇亭者矣。
十一月初四日
《汉志》余暨萧山,潘水所出,东入海;又上虞柯水东入海,《水经注》谓潘水即浦阳江之别名,柯水疑即上虞江。盖道元未到东南,亦必确稽其地,知尔时永兴上虞,实已无此两水,故指两江以为疑辞。浦阳江宋以后谓之钱清江,今俗谓之西小江也。上虞江宋以后谓之曹娥江,今俗谓之东小江也。然二江皆源出乌伤(今义乌。)山中,由诸暨至萧山之义桥,并汇钱塘江水,而其流始大。曹娥江亦即所分之东流,汉末以后,皆谓之浦阳江,非两水也。萧山即在今萧山县治城内,安得谓浦阳江出此乎?使班氏果以潘水当浦阳江,则何不系之乌伤诸暨乎?盖古水多湮,不可考矣。
十一月初五日
夜读《汉志》,至敦煌郡效谷县下注师古曰本渔泽障也,桑钦说孝武元封六年云云,窃疑此非小颜所能言,文义亦不类其他注,当是班氏自注语而误为颜注也。因检钱氏《考异》王氏《商榷》则皆如予说,而胡氏《禹贡锥指》已无言之,深叹诸先生学识绝人,而予此境亦不易到也,读书甘苦自得之言,索解人亦甚少耳。
十一月初九日
《汉书》、《平帝纪》四年昭云,吒悼之人,刑罚所不加。下云男子年八十以上、七岁以下,家非坐不道诏所名捕,它皆无得系,可知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自西汉以来,本无异文。姜湛园《札记》言当作八十曰耄,九十曰悼,或据《白虎通》、《考黜篇》误文以证之者,皆谬说也。耄字《说文》作善,而此作吒,颜注吒者言其昏吒也,班书多古文,盖《礼记》本作吒。又此言年八十以上,则所据《礼记》亦八十九十连文,钱竹汀氏据《毛传》、《说文释名尔雅注》、《释文》诸书,谓当作八十曰耋,九十曰耄,王石渠氏列五证以明其不然,(见经义述闻。)尚未引及此也。
光绪丁丑(一八七七)十二月二十七日
校《汉书》韩安国等传。安国传,高祖曰提三尺取天下者,朕也。《高祖纪》亦云吾以布衣提三尺,师古注云,三尺剑也。今流俗本三尺下妄加剑字。案《史记》两处皆有剑字,不必皆是妄人所加。《考工记》言上士剑长三尺,中士剑长二尺五寸,下士剑长二尺,所谓上中下者,以形貌大小言之,则剑不必定是三尺,疑师古所见《汉书》本偶脱两剑字,遂附会之。观安国此传,如论匈奴云,自上古弗属,《史记》作自上古不属为人,据《索隐》引晋灼云,不内属于汉为人,正本晋灼《汉书》注,则《汉书》本作弗属为人,(详见王氏读书杂志。)弗属为人,犹弗属为民也,而师古本无为人二字,则解曰不内属于中国矣。又云安国为人多大略,知足以当世取舍,《史记》作取合,(汲本亦误作舍。)取合犹迎合,谓安国之智,足以取合于世也。而师古本误作舍,遂注曰舍止也,可取则龋┥止则止矣。又云于梁举壶遂臧固至它,皆天下名士,《史记》作郅它,《索隐》以为人名,是也。郅与至通,(王氏杂志亦言之。)它即今他字,古人名它者,如涉它尹公之它项它,(亦作佗,皆同字。)不可枚举,而师古读至它为虚字,遂注曰于梁举二人,至于它余所举,亦皆名士矣。此等皆望文为说,亦犹注三尺之比耳。然则唐彦谦诗所谓耳闻明主提三尺者,叶少蕴讥其为缩后语,虽失检《汉书》,亦非无理也。
光绪己卯(一八七九)二月二十八日
《司马迁传》谈为太史公。案太史公自是当时官府通称,固非官名,亦非尊加后世之称,史氏亦未尝有此官名也。东汉称尚书曰大尚书,(隶释祝睦碑曰拜大尚书,隶续刘宽碑阴有大尚书河南张只。)尚书郎曰郎官,亦皆非官名。所有魏晋称中书令曰令君,唐称御史曰端公,皆不必为尊官也。
阴阳之术大详而众忌讳,案详《史记》作祥,详之通假字也。《易》视履考祥,《释文》本或作详;《孟子》申详,《檀弓》亦作祥,《说文系传》祥之言详也。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梁曜北《史记志疑》以俭字为未的,引《评林》董份说为检字之误。案董梁说是也。名家出于礼,不得云使人俭,且与上墨者俭义相犯,盖检即敛也。《孟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赵注,检敛也。班《书》《食货志》作不知饮。名家以绳墨检察人,使各约束于礼而不得肆,故曰使人检而善失真。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兴舍。王怀祖氏谓兴当从《史记》作与,与上为字相对,是也。至舍字《史记》作合,是舍之形误。此文法业为韵,度舍为韵,舍古音如舒,故余念字皆从舍省声。《诗》、《何人斯》以舍与车盱韵,《易》、《乾》、《文言》以舍与下韵,下古音如户也。
圣人不巧,时变为守,巧古音如朽,与守为韵。
光绪辛巳(一八八一)十一月三十日